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过去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外媒评价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今年,各行各业对过去40年来的变迁和发展进行总结,包括也有基督教界人士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督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得纪念和关注。
对基督教而言,改革开放40年,意味着一个阶段的长足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巨大转型期的关键点。回顾2018年,在纪念过去数十年基督教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看到中国基督教未来成熟之路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转型需要。
2018年尾声之际,基督时报根据一年来的点击率、关键字搜索、读者分享、重要性等综合因素,评选出2018年十大头条(包括事件、热点和话题):
(以下主要以时间先后排序,重要性不分先后)
1.2月1日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实施,一系列宗教事务法规受教会关注
2. 老传道人边云波辞世 享年93岁 中国教会纪念
3. 世界布道家葛培理去世 享年99岁 其家族与中国有数代友谊
4.《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中国信教公民近2亿 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
5. 第四届柏格理思想研讨会 关注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教育深远贡献
6. 中国基督徒的数字之争
7.女性基督徒的权益:“Metoo运动”反性侵与反家暴
8. 基层牧者和信徒卷入传销现象严重
9.电影《无问西东》背后的梅贻琦和“奇异恩典”的故事引热评
10.关怀抑郁症与精神疾病患者|其实他们,就在你的身边
详情可点击每一项阅读或点击浏览全文
1.2月1日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实施,一系列宗教事务法规受教会关注
2月1日,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正式实施。原《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到新版实施前后共有12年时间,对塑造政教关系起到了深远作用。新版《宗教事务条例》的具体施行和对未来的影响,也深受各地教会关注。
新版《宗教事务条例》中与基督教家庭教会近年来最主要的诉求即登记与解决合法性身份直接相关的是第35条,“信教公民有进行经常性集体宗教活动需要,尚不具备条件申请设立宗教活动场所的,由信教公民代表向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征求所在地宗教团体和乡级人民政府意见后,可以为其指定临时活动地点。”
2月22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印发《宗教临时活动地点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落实涉及到村镇/街道办对家庭教会的处理:
第十二条 乡级人民政府在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指导下,负责对临时活动地点的活动进行监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级人民政府对临时活动地点的活动进行监管。
第十四条 临时活动地点的房屋提供方应当主动了解临时活动地点的活动情况,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应当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报告。
第十五条 临时活动地点的活动违反《宗教事务条例》及本办法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撤销该临时活动地点;有违法所得、非法财物的,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月开始,少数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推出宗教临时活动地点审批,包括7月19日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发布了《宗教临时活动地点审批服务指南》,与 7月下旬福建省福州市台州区推出宗教临时活动地点审批。
2018年9月1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发布了《互联网宗教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间为一个月。这是中国首次制定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相关规定。其中内容含:明确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主管部门;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要经过审批取得资格;《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有效期3年;不得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经销、发送宗教用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非法出版物;不得在互联网上讲经讲道或者转发、链接相关内容;不得在互联网上直播录播宗教活动等。该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引起宗教界巨大关注。
2. 老传道人边云波辞世 享年93岁 中国教会纪念
2月14日下午17:33,叙事诗《献给无名的传道人》的作者、老传道人边云波在宁波去世,享年93岁。中国教会多位牧者同工对边云波的一生的见证和服事表示纪念。
边云波生于1925年3月12日,河北省人。1944年高中毕业时经历重生成为基督徒,后在1945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期间加入基督徒团契,期间成为传道人,两次谢绝了去英国爱丁堡留学的机会,毕业后远赴到西南边疆在少数民族宣教和建立教会。从成为传道人到离世,边云波服事七十多年。其中,他最有名的是1948年即大学毕业不久写下的叙事诗《献给无名的传道人》,主题为激励基督徒不忘十字架的道路,忠心服事。
边云波还曾与传道人王明道有过一起服事的经历。他曾在西南边疆传道后到上海,帮助王明道从事文字工作。后他也曾过坐监的经历,出狱后在各地做见证,后来去到美国服事华人教会,晚年根据他的心愿他被接回到中国。
边云波曾写过《残年忆史》回忆了20世纪50-60年代艰难时期的家庭教会,今天的基督徒可透过此书了解当时中国教会的部分历史。
年老的边云波在各地华人教会做见证时多次分享当年的故事,表示希望这样的见证事迹可以激励弟兄姐妹们“不要忽略了主日的敬拜,也不要忘记我们平时应该参加聚会”。他说:“教会是圣徒,教会不是礼拜堂,不是建筑物,我们这些神的儿女,我们就是教会。如果有个华丽的礼拜堂,但是会众冷冷淡淡,还不如礼拜堂简陋而会众一团火热,彼此相爱,高举基督,传扬福音。
3. 世界布道家葛培理去世 享年99岁 其家族与中国有数代友谊
当地时间2018年2月21日早晨7:46,著名布道家葛培理在于美国北卡州的家中安静离开人世,享年99岁。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葛培理的儿子、布道家葛福临在讣告中说,“但是,因为他的忠心事奉,因为神对葛培理布道团的祝福,因为我们在全球的福音使命,我们的事工并没有结束。”
葛培理赢得世人对他的多个称呼:“美国的国家牧师”、“总统的牧师”、“历史上布道人数最多的布道家”、“美国的良心”等。他去世后,包括美国多位前总统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卡特等,及现任总统特朗普、副总统彭斯、众议院议长,英国女王、坎特伯雷大主教等世界多位领袖纷纷发出唁电。
葛培理谦虚地形容自己是“一个从北卡农场出来的平常的、普通的布道者”,但他在过去数十年内成为美国福音派运动全球化潮流的一个代表性领袖。《波士顿环球报》评论说,美国自第一次属灵大复兴开始,就有超级明星大型布道家(superstar evangelist)的传统,比如爱德华兹、慕迪等,葛培理延续了这一传统,成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布道家。
他早年所开创的借助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与大型布道会结合的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1950年以来在超过60多年的服事生涯中,透过大型布道会,他曾在全世界185多个国家和地区向超过2.1亿人布道,这一数字超过了任何一位布道家。
这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从北卡一个奶牛场出来的男人也还有另外一个别具心意的称呼:“中国女婿”。葛培理家族与中国有许多渊源。他的岳父是曾经于1916到1941年在中国服务25年的美国长老会宣教士钟爱华医师,并创办了淮安的仁慈医院,就是今天淮安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葛路得出生于中国淮安,自称是“淮阴的女儿”,小时候就希望去西藏宣教。与葛培理结婚后,她把与对中国的情结带给葛培理家族,葛培理与儿子葛福临、孙子葛卫理都多次来到中国布道,并到访葛路得的出生地。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一位在葛培理布道团服务多年的中国牧师撰文谈到作为后辈在悼念和缅怀葛培理老牧师的同时,“更多的,也应该是学习老牧师,学习他的活出信仰、活出使命,也学习他的领导方式、管理理念
9月28日,中国顶级雕塑家袁熙坤创作和捐赠的两座雕塑《希望的信使 葛培理》与《播种者 葛培理》的揭幕仪式在葛培理布道团总部举行。这位世界闻名的雕塑家希望这次创造的葛培理的两尊雕像作品成为封刀之作,纪念葛培理这位福音传道者的伟大生命、全球影响力以及他与中国的关系,感谢并致敬这位伟大牧者为世界特别是中国福音事业的帮助。
4.《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中国信教公民近2亿 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
4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中列出一系列反映目前中国宗教现状的数据。总体上,中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亿,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
基督教方面,基督教信徒3800多万人,宗教教职人员约5.7万人;基督教教堂和聚会点约6万处;中国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印刷超过100个语种、1.6亿多册《圣经》,其中为中国教会印刷约8000万册,包括汉语和11种少数民族文字以及盲文版;宗教教育方面,截至2017年9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的宗教院校共91所基督教21所。
历史上,关于中国的信教人数有多少,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在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陈宗荣也说到,白皮书列举到的我国现有信教公民近2亿,较1997年白皮书的1亿人数有较大增长。他说,1997年白皮书公布的1亿人是上世纪50年代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外宾时提出的。他当时说,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十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里去的就更多,差不多1亿了。从那时到1997年发表白皮书时,都采用了周恩来总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本身是统计加估计,是大概的数字。当时中国总人口6亿多,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中国总人口已增长1倍多。经过多年发展,再加上人口增长,信教人数增长是很自然的事。另外,改革开放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各个宗教都有增长,现在再用上世纪50年代的说法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发展。
“白皮书说的近2亿人的数字是五大教统计的,再加上学术研究机构、统计机构、抽样调查两方面比对得出的。这个数字得到各方基本认同。近2亿是要经常去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宗教徒的数字。”陈宗荣说。
5. 第四届柏格理思想研讨会 关注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教育深远贡献
6月10日,第四届柏格理思想研讨会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本次柏格理思想研讨会主题为“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近20位来自近代史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乡村支教等公益机构专业人员就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讨论。
现场,主办方借着历史纪录片的形式回顾了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深远贡献,令在场人士印象深刻:
利玛窦来华,不仅带来了天主教教义,也带来了科学与文化。
马礼逊来华,不仅翻译了第一本圣经、建立了第一间教会,也创办了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编纂了第一本华英字典、印刷了第一本中文期刊。
第一所孤儿院、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套盲文、第一个戒毒所、第一份报纸、第一个实验室、第一所女校、第一只球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许多第一都与传教士有关,发现大熊猫的戴维一也是法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可以发现传教士尘封的脚印。
今天,中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院校达2000多所,每年出国留学生40万,名列世界第一。然而100多年前,据李提摩太统计,在四亿多人口的大清帝国,有高等阅读能力的只有四万人。不到万分之一。
最早的一间华人学校,是1817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开始只有三名学生。
十年后,第一位中国牧师梁发和他的同乡古天青一起,创办了内地第一所学校。
又过了十年,德国宣教士郭实腊夫人和美国耶鲁大学包留云,在澳门建立第一所西式学堂。一开始只有六名学生。其中包括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容闳、黄宽、黄胜。
鸦片战争爆发前,宣教士在中国建立了50所学校。
鸦片战争后,到1877年,教会学校达347所。
…中国的高等教育,比西方晚了几个世纪,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也是西方宣教士。
…短短十几年后,据1918年统计,宣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学校,已从义和团前的2000所,猛增到7382所。
6. 中国基督徒的数字之争
2018年10月20日,第17届基督宗教研究论坛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开幕。有出席论坛现场的学者分享了当天几位学者和牧者对中国基督徒的人数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结论:中国基督徒的人数不是像外面传说的有七千万甚至更多,而是只有3970万,并且目前中国基督教不是在迅速增长,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这样的井喷式增长,但随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近十年来基督教在许多地区出现了停滞和负增长的态势。
在专题论坛开幕式上致辞的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学系卢云峰教授发布了《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及其争议:规模、生态和中国化》一文,他就中国基督教研究领域存在“数字之争”的这个重要问题做出了他们经过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之后的回答,认为中国基督徒的规模约为3970万。
广州基督教两会副主席杨永纯牧师后来在发布《浅谈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广州基督教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时回顾广州基督教的发展主要基于人口红利、社会转型红利和经济红利。但目前这三种红利不复存在,广州的基督徒增长缓慢,有些堂点还出现负增长。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员段骑教授认为,这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多个地区出现的普遍现象。另外有学者指出农村教会工人待遇低,一般月工资只有三五百元,甚至没有保障,让基层传道人大量流失,这也是农村基督教萎缩的原因。
关于这些数据披露之后,基督徒出现两种立场。一种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是通过制造假数据给社会以基督教萎缩的印象,限制基督教在社会的影响。另外一种态度就是这是外邦人的“唱衰”伎俩,对基督教没有丝毫影响,基督徒只管信自己的,对于学者的数据和观点无需理会。但也有一些基层牧者表示这样的结论是实际情况,值得引起基督徒反思。
7.女性基督徒的权益:“Metoo运动”反性侵与反家暴
今年7月23日,女生桦桦发公开信举报“亿友公益”创始人人雷闯三年前在反歧视徒步活动“益行去北京”中对其实施性侵,所有人都没想到从去年开始席卷世界的#Me Too会以这种方式突如其来般席卷中国。世人眼中看上去无数光环的公益圈、媒体圈、文化圈、商圈等众多名人男性被揭露曾经多次性侵害或性骚扰过女性的行为。
但Me Too运动对于中国基督教的影响很小。可是,基督徒中并不乏有面对性侵的不幸遭遇的人。我们于7月31日起在线发起一份“关于基督徒受性侵害情况调查问卷”,设有21个问题。截止到8月9日中午12点共收到了100份调查问卷结果,其中女性49位,男性51位。在这100位受访者的问卷结果中,有28%表示自己遇到过受到性侵害的基督徒,33%表示自己曾遭遇过性侵害,这样的经历大多发生在18岁以下的时候。
调查显示,约70%的教会从未关注和谈论过性侵话题,但99%即99位受访者都认为,教会/事工需要开展防性侵教育。也有基督徒受访中,说到自己曾受到教会教牧人员以属灵名义进行的猥亵和欺骗。
比起性侵的话题,目前中国的基督徒女性面临更多的是关于家暴的遭遇。
据2012年有关权威机构推出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家暴现状》显示,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已婚女性的比例更是高达30%。中国基督教信众有几千万之众,虽然所占人口比例并不高,但这几千万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教会里姐妹占多数,而其中有不少姐妹也是家暴受害者。
目前没有中国教会内部家暴的统计数据。但根据对一些教会的观察,姐妹们受家暴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也有一定的比例。曾有一位姐妹走访调查过某一个教会的唱诗班,发现里面的多数姐妹们都遭遇过家暴。甚至还有一些爆出来的真实案例,姐妹因遭遇家暴而成为残疾或者丧命,但教会却一味教导“顺服”和“忍耐。”
很多教会对家暴缺乏足够的认知,甚至还处在蒙昧阶段,对家暴的处理要么无能为力,要么听之任之,并且还片面教导“顺服”“忍耐”,把姐妹遭遇家暴简单地当做是“为主背十字架”,甚至走到一个可怕的极端逻辑:“家暴离婚是犯罪,家暴致死是殉道”。因此,很多遭受家暴伤害的姐妹们在教会里往往得不到有效帮助,甚至还会受到第二次伤害。
8. 基层牧者和信徒卷入传销现象严重
199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宣布全面禁止传销。 然而,人的欲望和贪婪让传销犹如草原上的野火屡禁不止。它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底层社会面临的一项隐形毒瘤。
当下,许多基层教会和基督徒面临着传销的诱惑和侵袭。近年来,各地不少教会表示,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身边的传道人或者弟兄姐妹陷入到传销之中,甚至有的是一个教会整体沦陷。所以,陆续有教会发出通告明确抵制传销的。但仍有不少基督徒有意无意陷入其中。比如,山东有一间教会里面的年轻人爆出以"区块链"为名使用"虚拟货币"伪装的新的高等传销模式。
也有曾经扬名海内外的牧师领袖被爆卷入传销之中,并利用影响力邀请所熟悉的传道人聚在一起培训做传销,并用信仰的名义把传销合理化。这些传道人其中不少是来源于中原一些农村地区,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他们在上世纪80时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教会复兴的时代涌现出来,比如不少是因为自己或家人得病到教会被主医治而信主,后来被呼召成为传道人,建立了农村地区的一些教会。
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很强有力的制止传销的手段和行动。之所以有不少底层草根的基督徒从事传销,是因为在屡次找工作受到挫折后,发现自己能找到的工作都是质量很低的重复性工作。而传销打开了人们的私欲和贪婪的想象之门。基层教会的弟兄姐妹包括处于经济贫困和生活艰难中的传道人,一旦处于失业状态,就会很容易的被传销吸引,因为传销组织的热情和话术的魅惑性是长期在教会的弟兄姐妹很难抵挡的。而教会方面,不少教会由于传教人数的功利性,信徒做了传销,只要不再教会里明目张胆的发展会员,一般就不赶出这个做传销的信徒,因为这类信徒往往对传道人施以小恩小惠,同时对教会有着稳定的奉献。
如果想减少传销在教会里的危害,教会本身应该普及基本的防止传销和金融诈骗的社会常识教育,并且教会要有意识地在就业和职场的教牧辅导上下功夫,多讲此类的道,让信徒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不贪婪,能找到一份工作,即使很辛苦,也能靠着主慢慢适应,逐渐提升。
9.电影《无问西东》背后的梅贻琦和“奇异恩典”的故事引热评
电影《无问西东》在2012年拍摄结束六年后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
不同的观众群体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观影视角。有人看到了纯朴的爱情,有人看到了人性里的真善美,有人看到了失传已久的大学精神,尤其里面十句经典台词“ “要时刻记得你的珍贵”、“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等引起刷屏。
基督徒群体在观影中发现《无问西东》具有颇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不仅以经典圣诗《奇异恩典》贯穿全剧四个人的故事,而且含有多个基督徒(含传教士)的身影片段。其中有在孤儿村服侍一群孤儿的断腿传教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往往是各自逃命,竟还有这样的爱心人士守护一群被社会遗忘的孤儿,让人感动。
电影里四个虚构的主要人物最终可溯源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就是清华大学的老校长、也同样是虔诚基督徒的梅贻琦先生。受到电影的激励,很多主内自媒体聚焦到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和他的基督信仰之路。
1931年底,梅贻琦在学校长达11个月没有校长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在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他极为诚恳:“(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这位人称“寡言君子”的校长毕生躬行“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意为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所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虽然梅贻琦在电影里只是配角,但他却是整个故事情节及其内在精神的启动者。最让人动情的是电影里梅贻琦的一段经典对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10.关怀抑郁症与精神疾病患者|其实他们,就在你的身边
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三亿多。有人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其实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就在我们周围。教会越来越多的牧者,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牧者,发现进入教会的成员中并不乏抑郁症患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目前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据一些牧者的观察,教会里精神疾病患者的比例可能比社会上平均比例更高。华东地区的一位崔牧师分享说,在他不大的不到百人的教会里就曾有过2、3名精神疾病患者信徒。“ ‘正常’的人很少主动来教会,”崔牧师坦言,“来教会必然是带着‘问题’过来的。”就好像精神类疾病患者,他们的内心极其敏感脆弱,在社会上与人不能正常接触、交流,可能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常被他人伤害,所以他们更愿意去教会寻求温暖。
一位患有数年抑郁症的基督徒姊妹说:“经常有公众人物因为抑郁症自杀,包括在教会里也有大量抑郁症患者。”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于抑郁症都很无知。”普通人总以为抑郁症只是不开心,过段时间自然就好了。
而教会和基督徒对于抑郁症更处于无知甚至误解的状态。美国一位牧师佩里·诺贝尔(Perry Noble)曾经认为虔诚的基督徒绝对不会被焦虑和忧郁情感所困扰,直到他自己患上了抑郁和焦虑,后来他列出来教会和基督徒对于抑郁症的五大误解:
1.基督徒从来不会受焦虑和抑郁的困扰。
2.克服压抑就是要更多读经,更多祷告。
3.信赖耶稣的人不会服用抗抑郁药物。
4.我就是有焦虑和抑郁的问题,我永远没办法去体验任何自由。
5.如果我承认我受困于这些事情,别人会觉得我是个怪人。
中国教会的一个现象是不少传统教会认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就是“被鬼附”。一位90后牧者说:“我从小生活在教会,可以说多数的基督徒都是有病投医的。但有一些是很特别的,一是精神病,被认为是被鬼附而不是病;以及抑郁症,被认为是罪的辖制也不是病。”教会常常把精神疾病问题归于邪灵作祟,这种解释从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精神异常者的心理负担,从来带来精神压力,这样的错误教导有时候不但不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反而加重了病情,成为病人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不仅中国教会,西方教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也非常深。著名畅销书《标竿人生》、马鞍峰教会的创办人华理克牧师的小儿子马太因患有严重的抑郁症,2013年在他27岁时自杀,这引起华理克牧师和妻子极大的悲痛,也誓于投入到呼吁教会更多关怀精神疾病患者的事工中。
华东的崔牧师在具体牧会中发现,精神类疾病患者信徒并不好牧养,但他认为,真正用心去牧养他们、看到他们的改变时,还是很有盼望的。“教会牧养他们的最重要前提和最终目标,是要帮助他们得着医治,重新站立起来,融入社会。”
他说,在具体牧会中很好的关怀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相信也是教会对这个社会一个很大的贡献。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